文 | 青的蜂
小米SU7高速上碰撞爆燃,“智能驾驶”靠谱吗?
“脱手驾驶”“AI代驾”“高阶智驾”“全程0接管”……一段时间以来,“智能驾驶”加速跃迁,未来出行的蓝图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然而,伴随着一场车辆爆燃事故,技术的安全边界也被推上风口浪尖——在深夜的安徽德上高速,一辆小米SU7在导航辅助驾驶(NOA)状态下以116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系统在撞向护栏前2秒才发出预警,驾驶员接管后仍未能避免悲剧。
三个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讨论随即展开。当技术迭代遭遇认知错位,当商业利益冲击安全底线,亟需以理性之光重新审视这场关乎生命的科技革命。
(一)
“智能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
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汽车驾驶划分为0—5级,每一级都代表了不同的自动化程度。其中,L0级需要驾驶者全程掌控,L1级只能实现部分驾驶辅助,L2级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车辆,而L3级是有条件自动驾驶,L4级以上无须人工干预。
尽管市面上不乏“文字游戏”,把别人家的说成“低阶”,自家的是“高阶”,别人家的“能用”,自家的“好用”,别人家是“L2.1”,自家是“L2.9”,都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即截至目前,市面上多数“智能驾驶”仍停留在L2级阶段。
也就是说,现阶段“智能驾驶”的本质就是辅助驾驶,只能承担辅助的角色。正因此,相关法规都强调驾驶员必须保持高度注意力,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做好随时接管车辆的准备。
然而,当技术被赋予“完美”光环,人们往往会在“盲听”“盲信”中失去了警觉。在现实中,对“智能驾驶”过度依赖甚至“以身试险”的行为并不少见。
比如,边开车边睡觉、边开车边玩手机的新闻越来越多;有人将异物别在方向盘上,绕过系统监测;有的甚至拉起遮阳挡,让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盲开,洋洋得意在网上“炫技”。
将“智能驾驶”等同于“万能替身”,某种程度上自己也成为了技术的“替身”。一旦危险发生,人机接管的“秒级难题”,就会变成生死逃亡的“惊魂瞬间”。这不仅是对自身的不负责,对道路上的其他交通参与者而言,也无异于一颗“定时炸弹”。
(二)
产品关系也是一种情感关系。很多时候,车主的过度信任,恰恰和车企的过度营销有关。
在车圈,有一个共识,即汽车产业革命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主题是“电动化”,下半场主题是“智能化”。随着下半场不断迫近,众多车企争夺起“智能驾驶”的话语权。
于是,“辅助”偷换为“替代”,“车位到车位”“AI代驾”等概念成为营销噱头;“开启智驾新时代”“引领智驾天花板”“稳居智驾水平和研发能力的第一阵营”的宣传语铺天盖地,调子越起越高;车企高管在公开场合频繁展示“边开车边处理邮件”“边开车边开会”等场景,还有人公开抱怨“法规滞后技术发展”,宣称方向盘离手检测该取消……
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同样被刻意淡化。AEB有明确的工作时速范围,有的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摄像头有局限性,一旦遇到低光照、强光反射或恶劣天气,图像噪点严重,易造成识别错误;雨雪天气下,纯视觉方案车型的失效率高达37%……这些信息在车企宣传中鲜少提及,反而被 “安全冗余设计”“百万公里无事故”等光鲜词汇所掩盖。
为了增加成交,销售人员向消费者过度宣传“智能驾驶”功能,片面介绍硬件优势,很少提及“禁止项”,也不对消费者进行安全教育。
激进的营销策略,天花乱坠的概念包装,导致不少用户对“智能驾驶”产生了“万能”错觉。而随着“智能驾驶”技术被不断下放至20万、10万元级车型,越来越多的车子出现在马路上,也成倍放大了风险。
(三)
展望未来,自动驾驶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不能因为一两次事故,就否定了众多车企在技术创新、产业变革上的努力。
现阶段,所谓“智能驾驶”的安全危机,本质上是技术迭代速度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错位。要打破这一困局,需要车企、用户与监管层共同努力。
首先,车企必须停止过度营销。在宣传中,应该明确标注技术等级,避免模糊“辅助”与“自动”的界限,并建立完善的用户教育体系。比如,明确告知车辆功能及性能限制、驾驶员职责、人机交互设备指示信息、功能激活及退出方法和条件等信息,强化安全教育的流程,通过模拟训练让用户理解系统局限性。
其次,监管层需加快制度建设。小米SU7事故发生后,有车企负责人呼吁统一自动驾驶中文名称标准,避免夸张宣传造成用户误解,这很有道理。同时也要看到,“智能驾驶”领域的责任认定正在成为新的课题,亟需建立“政策—商业—服务”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酝酿更细致的技术标准和事故认定规则。
最后,用户也要重塑安全认知。“方向盘后是生命。”人要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生命的代价容不得半点试错,驾驶员的注意力始终是行车安全的最后防线。
事故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审视“智能驾驶”的起点。无论是车企、用户还是监管,都应对“智能驾驶”保持冷静。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结合,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平衡,行业才会越来越好,也会有更多人受益。
【作者】 王庆峰
南方评论
人民网南宁8月25日电 (冯肖慧)8月24日,2025面向东盟“AI+跨境电商”创新应用大赛社会赛道决赛在广西南宁举办,20支晋级决赛的团队通过路演展示“AI+跨境电商”创新应用项目,最终评选出冠亚季军,以及最佳AI技术创新奖、最具商业价值奖、广西最具潜力奖、东盟未来独角兽奖、丝路电商合作奖5个单项
2025-08-25 16:47:00封面新闻记者 钟晓璐8月20日,有网友在抖音平台发布一辆车牌号为黑N开头的法院车辆停在内蒙古的一片草原上,车辆不远处,一名男性举着相机给一女子拍照。视频发布后,迅速引发热议,有网友质疑是否为公车私用行为。网友拍摄一辆黑N车牌法院车辆在内蒙古草原(图片来源于网络)8月21日早上,记者联系到黑河市中级人
2025-08-21 18:11:00大皖新闻讯早上7点刚过,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名医堂"611诊室门口,患者已经排起了长队,其中不乏拖着行李箱远道而来的身影,他们只为了等一位专家——王圣应教授。为了帮助更多疑难杂症患者诊病,同时减轻老百姓的就医负担,下午近两点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已成常态。为了让从外地赶来的患者在一
2025-08-19 11:10:00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许伊雯 通讯员 孔晓睿当电动汽车穿梭于城市街巷,当便携电子设备成为生活必需品,电池安全已成为关乎产业发展与公众生活的核心议题。传统电池在高温环境下,关键组件隔膜极易收缩,导致正负极直接接触引发短路,甚至引发爆炸等严重后果。提升电池隔膜的高温稳定性,成为破解电池安全难题的关键。今年
2025-08-15 08:22:00中国领先的在线品牌折扣零售商唯品会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唯品会第二季度实现净营收258亿元(人民币,下同),Non-GAAP净利润21亿元。同时,二季度商品交易总额(GMV)为514亿元,同比增长1.7%;超级VIP(SVIP)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15%,贡献线上销售的52%。2025
2025-08-14 17:36:00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首发、首秀的智能体令人眼花缭乱。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推动经济形态智能化跃升,更在技术和制度的共进中孕育出新发展模式,为建设经济强国提供了澎湃动能。多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政策引导和技术突破双重驱动下实现跨越式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布局初
2025-08-11 07:15:00中新网北京8月9日电 (记者 陈杭)天工2.0搭载全球首个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从“最能跑”迈向“最好用”,全球首个端到端全身控制模型“星海图G-0”首发亮相,新一代ROPA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全球首发……8日至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举办。作为世界机器人大
2025-08-09 17:36:00编者按:当出海越来越成为一家中国公司核心战略时,如何征战全球市场就成为一个极其专业的话题。在全球化的演变中,已有不少中国品牌站立潮头。鉴于此,硬氪特推出「Insight全球」专栏,从品牌成长与变迁,探索中国品牌出海的前沿方向与时代契机,为出海玩家与行业提供思考与启发。这是我们专栏第46期——一家成立
2025-07-25 09: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