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的蜂
小米SU7高速上碰撞爆燃,“智能驾驶”靠谱吗?
“脱手驾驶”“AI代驾”“高阶智驾”“全程0接管”……一段时间以来,“智能驾驶”加速跃迁,未来出行的蓝图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然而,伴随着一场车辆爆燃事故,技术的安全边界也被推上风口浪尖——在深夜的安徽德上高速,一辆小米SU7在导航辅助驾驶(NOA)状态下以116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系统在撞向护栏前2秒才发出预警,驾驶员接管后仍未能避免悲剧。
三个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讨论随即展开。当技术迭代遭遇认知错位,当商业利益冲击安全底线,亟需以理性之光重新审视这场关乎生命的科技革命。
(一)
“智能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
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汽车驾驶划分为0—5级,每一级都代表了不同的自动化程度。其中,L0级需要驾驶者全程掌控,L1级只能实现部分驾驶辅助,L2级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车辆,而L3级是有条件自动驾驶,L4级以上无须人工干预。
尽管市面上不乏“文字游戏”,把别人家的说成“低阶”,自家的是“高阶”,别人家的“能用”,自家的“好用”,别人家是“L2.1”,自家是“L2.9”,都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即截至目前,市面上多数“智能驾驶”仍停留在L2级阶段。
也就是说,现阶段“智能驾驶”的本质就是辅助驾驶,只能承担辅助的角色。正因此,相关法规都强调驾驶员必须保持高度注意力,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做好随时接管车辆的准备。
然而,当技术被赋予“完美”光环,人们往往会在“盲听”“盲信”中失去了警觉。在现实中,对“智能驾驶”过度依赖甚至“以身试险”的行为并不少见。
比如,边开车边睡觉、边开车边玩手机的新闻越来越多;有人将异物别在方向盘上,绕过系统监测;有的甚至拉起遮阳挡,让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盲开,洋洋得意在网上“炫技”。
将“智能驾驶”等同于“万能替身”,某种程度上自己也成为了技术的“替身”。一旦危险发生,人机接管的“秒级难题”,就会变成生死逃亡的“惊魂瞬间”。这不仅是对自身的不负责,对道路上的其他交通参与者而言,也无异于一颗“定时炸弹”。
(二)
产品关系也是一种情感关系。很多时候,车主的过度信任,恰恰和车企的过度营销有关。
在车圈,有一个共识,即汽车产业革命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主题是“电动化”,下半场主题是“智能化”。随着下半场不断迫近,众多车企争夺起“智能驾驶”的话语权。
于是,“辅助”偷换为“替代”,“车位到车位”“AI代驾”等概念成为营销噱头;“开启智驾新时代”“引领智驾天花板”“稳居智驾水平和研发能力的第一阵营”的宣传语铺天盖地,调子越起越高;车企高管在公开场合频繁展示“边开车边处理邮件”“边开车边开会”等场景,还有人公开抱怨“法规滞后技术发展”,宣称方向盘离手检测该取消……
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同样被刻意淡化。AEB有明确的工作时速范围,有的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摄像头有局限性,一旦遇到低光照、强光反射或恶劣天气,图像噪点严重,易造成识别错误;雨雪天气下,纯视觉方案车型的失效率高达37%……这些信息在车企宣传中鲜少提及,反而被 “安全冗余设计”“百万公里无事故”等光鲜词汇所掩盖。
为了增加成交,销售人员向消费者过度宣传“智能驾驶”功能,片面介绍硬件优势,很少提及“禁止项”,也不对消费者进行安全教育。
激进的营销策略,天花乱坠的概念包装,导致不少用户对“智能驾驶”产生了“万能”错觉。而随着“智能驾驶”技术被不断下放至20万、10万元级车型,越来越多的车子出现在马路上,也成倍放大了风险。
(三)
展望未来,自动驾驶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不能因为一两次事故,就否定了众多车企在技术创新、产业变革上的努力。
现阶段,所谓“智能驾驶”的安全危机,本质上是技术迭代速度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错位。要打破这一困局,需要车企、用户与监管层共同努力。
首先,车企必须停止过度营销。在宣传中,应该明确标注技术等级,避免模糊“辅助”与“自动”的界限,并建立完善的用户教育体系。比如,明确告知车辆功能及性能限制、驾驶员职责、人机交互设备指示信息、功能激活及退出方法和条件等信息,强化安全教育的流程,通过模拟训练让用户理解系统局限性。
其次,监管层需加快制度建设。小米SU7事故发生后,有车企负责人呼吁统一自动驾驶中文名称标准,避免夸张宣传造成用户误解,这很有道理。同时也要看到,“智能驾驶”领域的责任认定正在成为新的课题,亟需建立“政策—商业—服务”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酝酿更细致的技术标准和事故认定规则。
最后,用户也要重塑安全认知。“方向盘后是生命。”人要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生命的代价容不得半点试错,驾驶员的注意力始终是行车安全的最后防线。
事故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审视“智能驾驶”的起点。无论是车企、用户还是监管,都应对“智能驾驶”保持冷静。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结合,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平衡,行业才会越来越好,也会有更多人受益。
【作者】 王庆峰
南方评论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薛晶晶)“花30万买的新车,是辆被人体验过的展车。”近日,江苏省南京市消费者费先生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反映他遇到的糟心事,这起纠纷涉及江苏华兴深蓝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兴深蓝汽车4S店)。消费投诉多处痕迹牵出展车疑云“我花了30万元,提到一台被人坐过的展车,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2025-07-11 09:03:00【来源:吉林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暑期来临,群众自驾出游、返乡探亲等出行需求激增。为切实保障辖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连日来,吉林省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高速公路延边支队精心部署、多点发力,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服务区安全检查、走进校园普及知识”等系列举措,全方位筑牢暑期高速安全防线,全力护航群众平安出行。
2025-07-06 01:38:00古有“掩耳盗铃”今有“遮挡号牌”为了躲避“电子警察”抓拍个别驾驶人耍小聪明以身试法想出了遮挡机动车号牌的“妙招”殊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还是难逃处罚近日,梧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龙圩大队接到群众举报,反映在梧州南站站前北路落客区域,有两名小客车驾驶人为逃避电子监控抓拍,在违规停车上下客时,故意使用物品遮
2025-07-03 17:34:00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宣布对公司人工智能团队进行重大重组,其中包括致力于开发人工智能“超级智能”。新成立的团队名为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将由Scale AI前首席执行官Alexandr Wang领导,他将担任首席人工智能官,以及Github前首席执行官Nat Friedman。扎克伯格宣布在人
2025-07-01 02:06:006月28日上午,“鸠地配套·共赢未来”汽车与机器人协同发展主题沙龙活动举办,瑞鲸供应链科技、埃夫特智能机器人、伯泰克汽车、埃特智能装备、英视迈智能科技、飞勒克智能装备等18家重点企业代表受邀参加,区委书记方忠出席并致辞。沙龙期间,瑞鲸公司采购负责人围绕企业的未来规划和采购管理做了主题发言,汽车零部件
2025-06-29 13:04:00“您好,请将车辆熄火,降下车窗,接受边境检查!”执勤民警的例行询问声穿透了大型货车的轰鸣巨响。这是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普洱边境管理支队移民管理警察的工作日常。进入国境的每一辆车、每一个人,都必须经过这道严密的边境检查防线。特殊的地理位置,让他们成为移民管理队伍中的缉毒尖兵。截至2025年6月20日
2025-06-27 00:21:00央视记者当地时间24日获悉,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官员当日表示,调查发现,波音公司行动不力,联邦航空管理局监管不力,导致了2024年1月一架波音客机空中“掉门”事故的发生。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主席詹妮弗·霍曼迪在会议上表示,这起事件完全可以避免,因为波音公司早就应该解决未经授权的生产操作问题,而这
2025-06-25 06:06:006月17日至18日,由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广东省军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绵阳科技城重大服务保障局联合主办的绵阳科技城技术融合成果(广州)对接会在广州举行。70余家机构和企业参加,共商技术融合与跨区域合作。 会上,广东省军工集团与绵阳科技城重大服务保障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技术
2025-06-19 11: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