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实时讯息

机器狗登台之后:一家戏曲民间剧团“卷”出生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00:00:00    

中月婺剧团版婺剧《三打白骨精》,亮相的白骨精与四大金刚。受访者供图

暑气正浓,浙江中月婺剧团迎来成立六年来最为忙碌的一个盛夏。

2025年7月4日,剧团位于永康的新剧场正式启幕。三出折子戏接连登场,演员们毫无保留,将婺剧中最精彩的武功技艺悉数展现。“穆桂英”的花枪舞得虎虎生风,“刘秀”的僵尸摔引得满堂惊呼,十余名龙套演员的花式空翻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下乡演出的行程也排得满满当当。7月9日傍晚,载着演员和乐师的大巴抵达丽水市缙云县婺剧文化共富广场。后台里,众人正忙着“扮上”,两个生行演员却早已装扮齐整,时辰一到便往村里菩萨庙走去。这是当地沿袭已久的规矩,开演前,需先请两位演员到庙里敲锣,恭请菩萨前来看戏。

暮色四合,锣鼓未响,舞台前长凳已大半坐满。待乐队喧腾,折子戏暖场,两小时大戏鸣锣,广场已层层叠叠围拢观众,九百座席之外,站立者十排有余,更有乡民携板凳而来。

缙云归来,演员们又马不停蹄地投入新版《三打白骨精》的排练。过些时日,这部戏将登陆上海、南京的大剧院。

婺剧,古称“金华戏”,源流五百余载,融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于一炉,被梅兰芳誉为“徽戏正宗,京剧师祖”。八度亮相央视春晚,武戏担当,声名远扬。其舞台表演粗犷浓烈,乡土气息扑面,尤以“文戏武作,武戏文做”见长。

作为中国地方戏曲中国际巡演最频繁的剧种,婺剧已登陆全球69国,500万海外观众为之倾倒。传统戏曲式微之时,这株以武戏独步南方的梨园奇葩,却从乡野沃土走向世界舞台。而眼下,一个创建不久的民营婺剧团,如何异军突起,绽放光彩?

“只要你敢排,我们就敢用”

2025年4月,由机器狗饰演的“哮天犬”因为“表演失误”意外走红,也让中月婺剧团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资料图

2025年4月,中月婺剧团在乡间演出时,别出心裁地用机器狗扮演哮天犬。负责操控的胡乒乒回忆首秀时的趣事:那天遥控器突然失灵,“哮天犬”一个劲儿往舞台边上“跑”,台上的演员憋笑憋出了表情包。后来,这只机器狗屡次登台,还换上了新戏服,扎上了靠旗。

创新,自始便烙印于中月血脉。刚成团时,他们邀请业界著名导演,改编经典剧本《忠义九江口》,删繁就简,将三个半小时的老戏的节奏调整得更适合现代观众。经过六个月精心排演,新版本一推出就好评如潮,几个专业院团专门前来取经,也拿着新剧本去演出。

《三打白骨精》是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2023年创作的婺剧剧目,戏一开场,白骨精便上演三连变,短短数秒,三张脸谱接连切换。新版本改良后,戏服也随脸谱一同变换。

虽然浙婺与中月合作密切,但这一独门绝技却不轻易外传。中月总团团长洪建波和当家武旦汤盛存凭着软磨硬泡得来的一点线索,自行摸索机关诀窍,再找人制作道具,亲自加工完善。2024年,中月带着《三打白骨精》登上保利院线上海跨年场,出人意料地卖出了70%的票,保利因此邀请他们2025年再到长三角演几场。尽管有了变脸变装的亮点,但浙婺2025年上半年在南京演出该戏时票房并不理想。剧院方面出于压力,要求中月制作一个更接地气、能吸引小观众的版本。

排演新版《三打白骨精》时,中月请来了曾参与变脸变装制作的浙婺“总教头”胡东晓担任导演。胡乒乒在担任中月婺剧团总团董事长之前,很少看戏,他身边的80后朋友,也更愿意在高尔夫、酒吧这类娱乐项目上消费,因此他一直在琢磨怎么让这些年轻人走进剧场。总团团长洪建波戏曲演员出身,很理解他的想法,“真正来买票进剧场看戏的老年人很少,要把年轻人吸进来。你要怎么让他进来,心甘情愿地买这张票?我感觉新奇他就会来。”

胡乒乒曾感慨,无论是民营剧团还是国有专业剧团,都难觅创新路上的同行者。而身在国有剧团的胡东晓,也深感创新面临的种种束缚。就在胡乒乒遥控机器狗的同时,胡东晓也在浙婺的舞台上引入了高科技。在孙悟空变身小蜜蜂戏弄金蟾娘娘的剧情中,他用无人机取代了原先用鱼竿牵引的道具蜜蜂。两个痴迷创新的人一拍即合,在这出新戏中倾注了所有能想到的创意。

中月婺剧团用无人机“饰演”由孙悟空变化的蜜蜂。受访者供图

道具运到后,饰演白骨精的汤盛存惊讶地发现,这些都是婺剧舞台上从未出现过的。“就不要把它当婺剧,把它当话剧演。”胡东晓从网上购买了荧光骷髅衣,在黑暗的舞台上,骷髅精的形象前所未有地逼真。他兴致勃勃地介绍,戏中还运用了裸眼3D等现代技术,四大金刚也被打造成变形金刚般的形象。排练时,婺剧青年演员们反复跳了好几遍儿童舞蹈《大王叫我来巡山》,这个桥段取代了传统的妖魔喽啰亮相方式。胡东晓绞尽脑汁地让传统戏曲更贴近孩子:“猪八戒也要讲一些东西,说唐僧好像他母亲一样,一天到晚这么啰嗦。”

排练大半个月后,新版《三打白骨精》在自家剧院首演。除了炫酷的高科技,一些细节设计也让人印象深刻。金蟾怪咬了猪八戒一口后,八戒的脸颊肉眼可见地肿了起来。这一用气球制造的“中毒”效果,令观众乐不可支。

在汤盛存看来,婺剧有着不受派别约束的独特优势:“可以吸收各个剧种的好东西。”她主演的《大破天门阵》整套武戏都由京剧名角编排。“京剧演员做不了吗?随便做,但他们不允许,规矩太多。我们就是只要你敢排,我们就敢用。”

在乡下搭空调舞台

2020年10月,浙江缙云的一场婺剧表演。视觉中国丨图

中月新剧场启幕前几天,汤盛存在缙云乡下演出时晕倒了。那是她第一次在农历六月初还在室外演武戏。舞台上连电风扇也没有,中午体感温度达到50度,汤盛存一套动作打完,感到缺氧,心脏、脑门像是快要爆裂,“太热了,氧气吸也吸不进去”。她下台休息了十分钟,又重新穿起戏服演完了最后的部分。那几天,许多人见到她都来关心一句,她笑道:“全网都知道了。”

运营四年短视频账号,浙江中月婺剧团已经积累了18万多粉丝。现在,他们几乎每场演出都直播,日常直播观众稳定在一两千人。2025年,胡乒乒还添置了新设备,准备进行多机位拍摄。“哪怕是我今天身体不舒服,我想改个动作。‘汤老师怎么换动作了?’马上屏幕上(弹幕)就打出来。”正如汤盛存所说,在高清摄像头下表演,对演员来说也是一种全新体验。

一些演员还拥有个人账号,从浙婺来到中月的施方燕人气很高。她习惯在上台前和戏迷聊会儿天,戏迷也能通过她的直播镜头,观看她在后台上妆的全过程。

刘德华曾通过短视频看到中月《三打白骨精》的变脸变装片段,特意邀请胡乒乒和汤盛存到北京见面,商谈未来的合作事宜。刘德华的经纪人感慨:“现在的传统戏曲很卷啊。”

在金华、丽水、衢州地区,婺剧是当之无愧的明星剧种。洪建波介绍,“专业剧团有7个,民营剧团有一百多个。”前段时间,中月推出了回馈新老戏迷的优惠活动,戏金减免二到三成,一些多年没请过戏班的村子也找上门来。按照惯例,一年中最热的农历六、七月,剧团会暂停下乡演出。但2025年恰逢闰六月,再加上优惠活动的吸引,演员们不得不顶着烈日,往返于附近村落之间。

当地人请剧团唱戏的理由五花八门。洪建波举例:“有些是今年赚到钱了;有些是爸爸妈妈生日;还有喜丧;有些人就是喜欢这个演员,想要他演戏,就找几个人凑起来演。”有些村子近年来不太顺利,还会请剧团来唱“平安戏”,按规矩要连续请三年。民间信仰也造就了婺剧演出“刚需”,金华当地将北宋为民请命的官员胡公奉为神灵,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开始祭祀、唱戏。每年送神迎神的两个村子,必定会请戏班。

乡民对婺剧的热情有目共睹。胡东晓记忆中最有趣的画面,是村民捧着电饭煲,中午前就到戏台下占位子,一边煲饭一边等戏开场。一名00后乐师也多次目睹村民为抢座位而争吵的场景。

为了提升下乡演出的质量,中月自行搭建了标准化舞台。目前共有6个舞台,包括最新打造的封闭式舞台,让演员和观众都能享受空调的清凉。胡东晓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月新剧院的舞台采用现代规格,比村里的传统戏台大一倍,而他们这些可拆装的舞台,也接近剧院舞台的规模。

舞美设计师周正平此次来为《三打白骨精》设计灯光,他曾见过中月在乡下搭起的舞台,连化妆间都一应俱全,令他十分感动。“一般的民营剧团,不会想搭建一个很规范的舞台,什么地方有什么条件,就演一下。”雇佣专业人员负责装台,这样的条件就连国有剧团都属罕见。由于有多个舞台,还能实现“循环使用”,离开村子时,不用带走舞台,可以留给接下来演出的剧团使用。

舞台出租和搭建也给剧团带来了可观收入。洪建波透露,2024年这项收入约三百万元。浙江婺剧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等专业院团都会请他们搭建舞台。

“如果不说是民营的,根本感觉不到”

中月婺剧团一场有机器狗参演的戏。受访者供图

中月能走得这么远,有其不可复制的特殊性。

汤盛存曾是建德婺剧团的演员。2023年,建德婺剧团转企,隶属于旅投公司。旅游演艺更在意演员是否年轻漂亮,她很清楚,再待下去,技艺全废,不如另寻出路,于是和丈夫洪建波双双来到中月。

“我们主要员工工资不比浙婺低,都是30万元左右。小的剧团是一个剧团有两个主要员工高工资就可以了,我们这边有将近十个高工资。”汤盛存直言,这种模式对演员很好,对老板来说太容易做成亏本买卖,“2024年新出了两个剧团,说要超过中月。我心里在想,你要超过中月,你就等着破产吧。”

团员们口中的“俞总”俞朝忠是永康本地人,50后,创办了中月集团,对婺剧一往情深。早在2012年,他便投资成立了民乐团,七年间,中月民乐团在台湾、杭州等远近比赛中屡获殊荣,还登上过央视演播厅。正是基于前身中月民乐团的底蕴,现在的婺剧团才拥有强大的乐队班底。

中月的老剧院距离新剧院不到2公里,曾是村里的礼堂,中月花费三百多万元买下后,挖掘乐池、修建化妆间,将其改造为专业剧场。除了下乡演出外,以往的排练和演出都在这里进行。眼下,刚成立两个月的中月婺剧一团正在这里排练《白蛇传》。

俞朝忠给剧团成员最深的印象是:一个总会跑来看演出的老板。“我老是说,我们的戏他应该自己会演了,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们都会很不理解,老总这么看不厌的吗?他只要是没有特别要紧的事情就来,所以我们演戏特别认真,比我以前在专业剧团还要认真。”汤盛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中月婺剧团组建半年后便遇到了疫情,但对剧团来说,这反倒是件因祸得福的事。当时许多民营剧团解散,在建德婺剧团当了近20年团长的洪建波建议俞朝忠:“把最好的演员找过来,养起来。”中月趁机吸纳了一批优秀演员。虽然没有演出,集团照发工资,三年花出去3600万元,还请知名导演给他们排戏。疫情期间,梅花奖得主、带火婺剧的演员楼胜时常向汤盛存感慨:中月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放弃,给演员排练了几本好戏。演出恢复正常后,中月一下子脱颖而出,风头盖过了那些创办十几二十年的老牌民营剧团。

一个拍摄过许多专业剧团的短视频主播看完中月演出后,对汤盛存惊叹道:“如果不说是民营的,根本感觉不到。”金华的民营婺剧团下乡演出时,通常吃得简单,演完后直接在舞台上搭帐篷睡觉。而中月在剧院不远处,专门为演职员建造了宿舍楼。

“我们有7个专业婺剧团,只有省团(浙婺)不能去比。”洪建波2024年从市场运营转为总团团长,和胡乒乒计划开始不依赖集团,实现自负盈亏。2024年演出收入加上舞台出租的收入,与开支相比还差100万元,但已经比2023年需要500万元左右的资助有了很大进步。

困惑中的远征

2025年3月25日,在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谈到婺剧近年来表现突出,中国剧协还曾专门组织调研。IC photo丨图

近一年来,中月婺剧团逐渐走出了浙江省。即将到来的9月,他们将赴巴西参加中国文化节,这是中月婺剧团首次出国演出。这趟差旅需要自己负担四五十万元经费,洪建波向政府争取到了这笔补助。

上海的跨年演出是个重要的市场开拓节点。“我们老俞总不喜欢这种东西。我跟胡总来了以后,是要打出市场,这种大型活动肯定要去参加。”洪建波回忆,“上海松江政府领导一看,真不错,所以保利跟我们签了协议,我们每年要到上海去演最少20场戏,有政府给我们签约。”

打入大剧院,对剧团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到乡下是亲民的,相对平价一点,到外面剧院里去演,价格会高很多。”洪建波分享,剧团的行程已经排到2026年,连大年初一上午9点到山东演出都定下来了。

为了守住本土市场,避免顾此失彼,中月在总团之外,新成立了一团。总团和一团最大的区别在于演员阵容。“所有农村的民营剧团最好的演员,总团都把他们集中在一起了。”总经理郑卫波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一团招来一名武旦演员,才16岁,但技艺超群。她从艺校毕业后,先去了另一个民营剧团。郑卫波等人看到她的表演视频后,等她合同到期立即签约。

浙婺对一团也有帮扶,派来一名鼓师和一名演员担任艺术总监,带演员排练。“在农村的地方剧团学不到什么东西,就觉得(只要)上台,动作做到规范,能够把这段戏唱下来,下去,好,(就能)拿到工钱。”演员们告诉郑卫波,加入中月后,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暑期两个月,一团要排15个以上的戏,为接下来的演出做准备。2025年的市场环境似乎不如去年,郑卫波感受到了压力,一些曾坚定选择中月的村子,在面对作为民营顶配的中月和戏金更低的其他剧团时,开始犹豫不决。

而对于同样依赖市场的总团来说,即便迈向国际,生存压力仍然如影随形。洪建波直言剧团最大的困境是经费问题。这种压力直接体现在创作节奏的差异上:国有院团可耗费一个月精雕细琢,中月却要五天排完一出之前没演过的戏。永康本地市场虽大,但观众需要新鲜感,剧团每年必须推新戏,没有新戏,便可能面临无人邀请的窘况。总团“现在有35本戏的,2025年还排5个戏,就是40个戏”。

中月婺剧团去年一个项目入围了国家艺术基金评选,最后评审说婺剧一台,给了浙江省婺剧团。不过,2025年文华奖首次向民营剧团开放,让洪建波他看到一丝希望。

对于民营剧团来说,以奖项博取生路更为迫切。洪建波透露,得了梅花奖,报价能从2万元跳到2.5万元一场,进保利剧院,一级演员是敲门砖,梅花奖则是溢价砝码;没有奖项傍身,高端剧场大门紧闭,地方邀约也无从谈起。“像我们2024年到上海保利演出,刚好两个一级演员,没有一级演员,保利都进不了,还有地方很多剧院,没有梅花奖,引不过去。

奖项是市场的敲门砖,但并非生存的万能解药。胡乒乒看到了更本质的挑战:繁荣之下的血脉如何延续?“我们自己也想办一个班,去专门培养人才,”他的话语直指要害,“现在像我们这种民营集团最难的就是新生力量。”困境背后,是深刻的社会变迁,本地孩子因家境优渥不愿再练功吃苦,剧团武功演员青黄不接,全靠从北方省份输血。

中月婺剧团的崛起,证明传统戏曲在市场浪潮中不仅能够存活,更能焕发光彩;它此刻的困惑,则揭示了所有民营院团,乃至整个戏曲行业共同面临的终极考题。在最初的热情与资本投入之后,如何才能走向一个生生不息的未来?

南方周末记者 朱圆

责编 刘悠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