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实时讯息

这个影响了《猫和老鼠》和成龙的喜剧大师,与电影同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0 01:00:00    

巴斯特·基顿,美国默片时代演员及导演,以“冷面笑匠”著称。(资料图)

喜剧演员和导演巴斯特·基顿生于1895年美国的堪萨斯州,与电影同一年诞生。2025年6月,上海商城剧院放映了巴斯特·基顿自导自演的《将军号》。尽管诙谐的电影场面引得观众大笑不止,笑声把影院变成一个人浪起伏的集市,但还是不时有维持秩序的影迷突然大声呵斥,“不要讲话!”“不要拍照!”几乎是这部默片现场唯一的对白。

这是一个高度折叠的时空。上海商城楼下巨大的廊柱、广场,恍若格里菲斯为拍摄《党同伐异》,在好莱坞建造的巴比伦拱门。这个位于南京西路的繁华商城,建成于1990年代,对面是1950年代苏联风格的友谊会堂。而1926年的影片《将军号》,彻底点燃了2025年的中国观众,不管是怀着朝圣心情的影迷,还是手握赠票闯入现场、第一次与巴斯特·基顿相遇的人。

“向大师致敬——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单元,在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引人注目,共有11部作品展映,都是4K修复配乐版。没有什么比默片时代的喜剧,更能把电影节庙会与殿堂的属性合二为一。

早在1923年,基顿的短片就在上海放映了,而1927年引进过《将军号》的卡尔登影戏院,位于黄河路,像那个时代众多上海建筑一样,出自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之手,已于1993年被拆除。

《将军号》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基顿饰演的约翰尼是一个南方的火车工程师。如同《乱世佳人》这类经典影片一样,故事的主人公是南方人。既然北方联邦军在现实中胜利了,美国的电影人便更愿意在大银幕上同情失败的一方。

约翰尼爱上了小镇上的漂亮女孩安娜贝尔,去追求她,但她的父亲表示,你必须先参军保卫家园,否则免谈。和查理·卓别林一样,巴斯特·基顿的身高大约只有1米65。《低俗小说》的导演昆汀·塔伦蒂诺说,像基顿这样的默片时代的喜剧演员,往往身材瘦小,表面上看上去甚至缺乏阳刚气概。然而,小个子基顿总是在高大的壮汉面前毫不退缩,这也是他的喜剧重要的笑点所在。

所谓“冷面笑匠”,原文Great Stone Face,是说他在影片中,总是像石头一样面无表情。“其他的默片演员恐怕得对着镜头做鬼脸,但基顿却一直机警而沉着,”美国影评人罗杰·伊伯特说,“他就像一个出现在默片世界中的现代访客。”

讲笑话的人不能先笑——这是幽默大师必备的素质。只不过,基顿的笑话,不是通过语言,而是借助情节和动作的滑稽设计。他面无表情地去南方军队的参军处报名,却因为瘦弱,被军官拒绝,当然,军官给了个体面的理由,他是工程师,应该在后方发挥作用。

北方联邦军的卧底开走了基顿心爱的火车“将军号”,安娜贝尔恰好也在车上。他沿着铁轨,勇敢地穷追不舍,先是奔跑,然后用手动铁路平板车,最后驾驶另一辆火车“德克萨斯号”。电影所有的悬念和笑料,都围绕着火车的追逐展开。

19世纪最重大的发明是火车和电,前者拉近了世界,后者点亮了世界;20世纪最重大的发明是原子能和电脑,它们都产生于二战的极端状态;21世纪刚刚过去四分之一,最重大的发明,也许是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

诞生于19世纪末的电影,便奇异地将火车和电这两大魔法结合起来。1895年12月,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放映了短片《火车进站》,当卧倒的钢铁巨兽朝着银幕方向奔来,许多观众大惊失色,几乎要掀翻椅子夺路而逃。

从此,电影便与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世纪初的第一部西部片《火车大劫案》,到希区柯克的《火车怪客》;从改编自阿加莎小说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里欧洲的贵族化班列,到韦斯·安德斯《穿越大吉岭》里童话般五颜六色的车厢;从《猜火车》里苏格兰的残酷青春,到《盗梦空间》火车车厢上反复醒来的梦境,《雪国列车》上残酷的末日寓言;从侯孝贤的火车穿过隧道和亚热带丛林的幽灵视角,到贾樟柯的高铁发出巨大的轰鸣掠过乘客,几乎要把旧时代掀翻……130年的电影史,火车构成了最富戏剧性和诗意的移动空间。

巴斯特·基顿自导自演的电影《将军号》。(资料图)

《将军号》便是最著名的火车电影之一。那是要靠燃料做动力的19世纪的火车,今天看来,未免缓慢,笨拙。铁轨在山间的蜿蜒,以及轨道交错处的手工变道,让这一运动装置变化无穷。巴斯特·基顿给炮筒塞入炮弹,本想瞄准前方列车的敌军,扬起的炮口却垂下来对准了他自己。惊险之际,他翻越到火车头前方,铁轨转弯带来的弧度刚好让大炮歪打正着,击中了敌人的车尾。

当南方军队大举撤退,只有基顿坐在车厢上孤独地前行。这一幕成了战争片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镜头。基顿意外地进入了一个空房间,躲进了桌布下,这时,敌军的将领鱼贯而入。他碰巧听到了重要的情报。一个军人手上的香烟把桌布烧出一个洞,接着是极富创造力的正反打镜头:安娜贝尔被带进房间,透过小洞可以看到基顿的眼睛朝外张望;反打到桌子下基顿的视角,女孩出现在小洞中间,制造出自然的虹膜镜头效果,也即早期电影中常见的手法,通过镜头前的一圈黑色遮罩,将拍摄对象限定在圆圈中。

第二天,基顿换上一身敌军的军装,假装搬运货物,把安娜贝尔装进麻袋扛上火车,然后趁敌人不备驾车逃走。很快,敌军麇集,开动另一辆火车在后面追赶。基顿不断地制造障碍,弄倒电线杆,扔下木条,打开水阀,扳偏轨道,低能的敌军人数虽多,却被火车和轨道所困,手忙脚乱。最后,基顿顺利把情报带给了南方军。敌人的大军在河谷中了埋伏,追来的火车也在驶过燃烧、倾倒的木桥时跌入河中。

基顿最终救回了安娜贝尔,还立下大功,被正式授予军装。这个机智、冒失又走运的小个子,终于赢得了姑娘的芳心。大大小小的笑料此起彼伏,比如基顿驾驶的火车上,一个被打晕的敌军军官突然醒了过来,比如穿着敌军军装的基顿,回到本方营地时险些被误伤。

在其他影片中,巴斯特·基顿创造的经典桥段还包括:从楼顶跳向另一栋楼,却没跳过去,抓住了扶手和窗户;一道房屋的墙面倒下来,他刚好站在门框的位置而毫发无伤。这些梗在此后一百年间被反复模仿、改编、再现,从动画片《兔八哥》《猫和老鼠》,到雅克·塔蒂的后现代喜剧、成龙的《A计划》和《警察故事》。基顿天才的创意,创造出一系列令人百看不厌的动作喜剧模式。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一百年来欢笑和快乐的源泉。

身体是基顿最重要的道具,他总是带着一双飞毛腿奔逃,总是闪转腾挪,绝处逢生。他弹簧般柔韧的身体,得益于自幼的杂耍生涯。从三岁起,巴斯特·基顿便与父母一起结成“基顿三人组”,在全美巡演,广受欢迎,赚得盆满钵满。舞台上,他经常被爸妈扔来扔去,在一个州演出时,他的父母甚至被控伤害儿童罪。但他并没有真的受伤。进入电影行业之后,基顿坚持不用替身,靠他设计的险象环生的动作变着魔法。基顿的冷面隐藏了身体的疼痛,成龙的动作喜剧则总是用夸张、狰狞的神情来表现疼痛。

在1924年,基顿制作了另一部传世的喜剧《福尔摩斯二世》。这是默片时代的元电影,放映员在梦中走进了银幕中的电影世界,穿梭在多个场景之中,靠剪辑和曝光技术,层层套嵌,他一会儿被动物园的狮子围困,一会儿站在大海中的礁石上,一会儿没站稳险些跌下悬崖。巴斯特·基顿的代表作,还有《待客之道》《航海家》《七次机会》《船长二世》《摄影师》。

《公民凯恩》的导演奥逊·威尔斯极为推崇《将军号》,称其是喜剧电影史上的最高成就,也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1927年,这部影片在上海放映时,被译为《快活将军》,基顿则被译为“裴斯开登”。然而,这部耗资巨大的影片,在票房上却堪称基顿的滑铁卢。1928年,基顿加入米高梅公司,从此失去了创作的自主权。

更令人唏嘘的是,有声电影的时代来临了。虽然都是电影,有声电影与默片却几乎是两种艺术形式,迷失在声音、台词里的电影,一度沦为小说的附庸。而对于基顿、卓别林这一代天才来说,他们刚刚用肢体和空间创造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便落下了帷幕。

此后,当天才巴斯特·基顿开口说话,他逐渐沦为了新的电影时代一个可有可无的吉祥物。他酗酒,沉沦,蹉跎着漫长的余生。在1950年的影片《日落大道》,他饰演一个蜡像般的过气老演员。1953年的《舞台生涯》中,基顿与卓别林的同场演出令人感慨,两个老人就像热兵器时代最后的剑客。基顿还与爱尔兰作家贝克特合作,出演了实验短片《电影》。晚年的基顿,在广告片和电视真人秀里回光返照,直到1966年去世。

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小说《幻影书》里,虚构了一位被湮没的默片天才,他在事业正值巅峰时陷入了麻烦,隐姓埋名,躲进西部的沙漠深处,直到去世前,这位几乎被人遗忘的电影奇才才被他的研究者找到。这些年,他一直在默默拍着没有观众的先锋电影,他咽气后,电影拷贝被他的遗孀付之一炬。《幻影书》中神秘的导演,展开了巴斯特·基顿平行的人生。真实的基顿和虚构的小说,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电影不仅是已完成的作品,也是一种潜能。基顿的幽灵正通过光影继续前行。你瞧,火车开过来了。

南方周末记者 黎衡

责编 李慕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