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完成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任务。目前,秦岭站已具备开展越冬考察保障能力。全体队员直面强风、降雪、低温等极端环境,实现秦岭站既定建设目标,这期间是60多个奋战的日夜。
来自设计团队的尹晓斌去年11月14日跟着先遣队提前抵达秦岭站。他告诉记者,刚看到主站区在经历了一个南极的冬天后,主体建筑完好无损,大家都非常高兴。而他们在秦岭站的第一项任务是在临时生活区铲雪。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尹晓斌:经过一年的吹雪之后,积雪把整个站区,包括发电栋都已经埋住了。至少已经三四米深了。住的地方可能有一两米雪深。我主要是负责我们住宿舱那块,把雪都除开。
随后,先遣队开始对场地的主要道路进行施工,同时,安装桥架管线,平整科研区、能源区、通信区等配套设施区域的场地,浇筑基础垫层等。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尹晓斌:在南极,其实是没有特别多的参照物的,不像国内,到了后面的山上,有点找不到东西南北的感觉,我正好带了无人机,可以在比较高的位置做一个投影的总图,实时地跟踪施工的位置、进度,进行一个参考。
度夏期间,完善主站区幕墙板是队员们的主要任务之一,要进一步增加幕墙板的抗风性、气密性和水密性,从而达到建筑保温、隔声的性能。
这个小伙子叫秦川,他就来自幕墙板安装团队,他说,除非特别极端天气,他们始终都要在户外高空作业。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秦川:我们已经把整个屋面覆盖完了,还有斜面。保证今年越冬人员不会说漏雪、漏风、漏水进去。我们全天候都在外面,我们就没进过房间里面,所以说这个房子,我们是看着建造起来了,但是我们进里面的时间是很少的。
而室外作业的辛苦已经记录在了他们的外套上。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秦川:我们主要是搞幕墙板,它要打胶,有缝隙的地方封堵上,全是胶。在隔层里面爬来爬去。
自然条件恶劣,工作环境艰苦,虽然每个队员在来之前都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但是到了现场实地后总有意外发生。在山顶的氢能源区,队员们就遇到了一次突发情况。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郭栋梁:本来是已经干了一天了,结果到了晚上天气就突然转差,风力突然加强,风吹雪,导致能见度特别低,山下的一些车辆都上不来了。站长通知我们说原地待命,不要下来了。我们就在山顶上继续进行施工作业,在山上连续干了四十多个小时。
在秦岭站,工作时间是从早上8时到晚上10时30分,中午和晚上各有一个多小时的就餐和休息时间。氢能源建设因为专业性强,工艺复杂,队员们经常加班到夜里11时、12时。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郭栋梁:山上是自己有烧水壶的,我们可以泡面。睡集装箱里,拿个泡沫铺地上就睡了,或者是坐那,有时候就睡着了。借用我队友说的一句话,就说这个苦,你别问我吃没吃过,我想都没想过。累是肯定累,为了实现最终的氢能发电,也是一股信念的支撑。
建设秦岭站 集体拉电缆
在秦岭站的建设中,让所有人都印象深刻的是集体拉电缆。今年1月15日,在秦岭站户外七级风的情况下,从山顶的新能源区到山下的后勤中心,电缆敷设工作正式开始。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王彬:能源系统汇流排在山下,中间有600米的距离,我们需要放在风机、光伏新能源那边13根线,我这是氢能2根线,15根线放下来。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关维:我们全站90多人,从上午8点半一直到大概晚上6点。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宋建青:难度非常非常大。据我了解,咱们整个科考站都没做过这样的,这算是壮举了。
从山上到山下,秦岭站的队员们按照一定的间隔分布在室外综合管网的一侧。在15根电缆中,最难敷设的要数容纳了4根电缆的主缆。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王彬:最粗的一根线是240平方毫米的一根四芯电缆,600米长,总重量5吨。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关维:大概碗口那么大,很粗,很沉。大概两米左右一个人,首先要肩扛,肩扛出来一段距离以后,把电缆放到我们事先敷设好的线槽上,山上有人喊口号,山下也有人喊口号,“一二一二”,基本就是半米半米地去挪,从山上一直挪到山下。这一根电缆用了一上午的时间。
南极秦岭站崛起冰原。在艰苦的条件下,建设者们在南极参与、见证了中国速度,这也成了每个人最难忘的回忆。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王彬:在高校里面,我是坐在实验室里面推些公式,写论文,和计算机打交道。在秦岭站的时候,你需要自己动手拧螺丝,自己动手扛着零件跑。所以我们有一个说法,南极的清洁能源建设,从小工开始做起,你既是钳工,又是电工。每个人都需要当多面手。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秦川:我们来的时候这是一片荒山,我们看到第一根柱子立起来到现在,我们也没住一天就走了,这也是遗憾。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宋建青:面对这么严峻的天气环境,能够按照计划完成我们的任务,能给站区供电,而且能够给越冬提供很好的保障,我是觉得还是挺欣慰的,我们的工作都是值得的,挺有成就感的。
“雪龙2”号完成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
北京时间4月12日,随着最后一次拖网作业结束,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圆满收官,“雪龙2”号即将踏上返程。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何剑锋介绍,本次大洋调查共作业16天,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在特拉诺瓦湾冰间湖、艾斯林浅滩和罗斯海西侧底层水外流区等生态热点区,围绕秋季弱光条件下驱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以及生物种群的越冬策略等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调查。
来源: 央视新闻
原标题:链接世界 共创未来共促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走进链博会)7月16日,以“链接世界 共创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在北京开幕。本届链博会进一步放大贸易促进、投资合作、创新集聚、学习交流平台功能,为各国企业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创造积极条件。与会各国人士
2025-07-17 10:12:00从分秒必争的生死救援,到刀刃向内的改革攻坚;从打破封锁的自主创新,到逆风而行的扩大开放……“十四五”征程上,中国如何一次次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答案,就蕴藏在不断提升的治理效能之中。今年初,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很多人没预料到救援力量会以如此迅猛的速度抵达:灾后30分钟:核心区域抢险救援启动
2025-07-16 22:06:00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蒋斌就日本政府2025年版《防卫白皮书》答记者问记者:据报道,日本近日正式公布2025年版《防卫白皮书》,继续称中国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诬称中方“以实力单方面改变现状”,并在台湾问题上指手画脚。请问发言人有何评论?蒋斌:日方为给自身军事松绑寻找借口炮制虚假叙事,大肆渲染“中
2025-07-16 12:45:00喜讯7月12日在中国石化成立42周年之际中石化南化苯胺-橡胶助剂产业链项目传来捷报——20万吨/年苯胺流化床反应器成功吊装当天14:57,该项目核心设备苯胺流化床反应器开始起吊,经过吊装团队一个多小时的密切配合和努力,于16:38精准落位。项目管理团队以该关键节点的顺利完成,为中国石化成立42周年庆
2025-07-14 11:34:00来源:新华社新华社哥伦比亚卡利7月12日电(记者李子健)哥伦比亚贸易投资旅游局副局长尼古拉斯·梅希亚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市场是哥伦比亚“必须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加强与中国合作为哥伦比亚打开机遇之窗。梅希亚当天在哥伦比亚第三大城市卡利举行的一场大型商务洽谈会上表示,要抓住与中国合作机遇
2025-07-13 17:13:00日前,2025福布斯中国最佳CEO榜单发布,两家厦企CEO入围,分别是特宝生物的孙黎、美图公司的吴泽源,区域总部设于厦门的安踏体育的CEO赖世贤也榜上有名。 该榜单参考上市公司市值、区间股价涨跌幅、净利润及增长率、ROE等基础财务指标与股东回报指标,挑选出综合得分排名前50的上市公司CEO。本届榜
2025-07-13 11:50:00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茂名7月9日电 (梁盛 梁晶晶)记者9日从广东茂名高州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时下正值龙眼果实膨大期,部分产区的早熟龙眼开始“抢鲜”上市。 据了解,作为世界储良龙眼的发源地和中国金牌龙眼之乡,高州龙眼种植历史已有2000多年,主要品种有储良龙眼和石硖龙眼。目前,该市龙眼种植面积超3
2025-07-10 14:37:00本文转自【新华社】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记者戴小河、王悦阳)中国华能10日宣布,全球单机功率和风轮直径最大的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省福清市下线,单机功率17兆瓦,标志着我国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本次下线的中国华能—东方电气17兆瓦直驱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叶轮直径为262米,风轮
2025-07-10 1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