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实时讯息

明眼看沙田②|沙田前往东坑“串门考察”的三重观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01:06:00    

近年来,东莞各镇街党政代表团串门考察成为新的“常规动作”,大家既“你追我赶”又“抱团发展”。

3月27日,沙田镇党委书记刘永定率党政代表团赴东坑镇考察调研,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等重点工作展开深入交流。这场跨镇街的“取经”之旅,既是落实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具体行动,也为湾区镇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在东莞市全力推进“融深、向湾”战略的背景下,各镇中心工作落脚何处?抢先部署哪些产业?镇街之间如何竞合?沙田“串门考察”东坑之行,为观察东莞镇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观察窗口。

学什么?

东坑发展的三重经验

凡是党政代表团出行,其必然是抱着“看项目、找差距、学经验、接资源”的目的,实现自身的“促发展”。

此次,作为黄金内湾节点区域的沙田镇前往东坑考察,亦是此目的。

从沙田镇党政代表团在东坑镇考察调研的经过来看,东坑发展的三重经验吸引了沙田的“目光”:

产业链协同的集群效应。在广东东勤科技有限公司,沙田代表团深入了解了企业核心技术研发及市场布局。作为东坑镇培育的新兴产业代表,东勤科技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占地1.2平方公里的先进制造引领片区。这种“链式”发展模式,实现了从单一企业到产业集群的跃升,为沙田临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思路。

乡村振兴的活化实践。“丁彭黄”片区的蝶变令考察团印象深刻。通过科学规划土地资源、活化文化遗存、完善公共配套,该片区将黄屋青年创业街、传统宗祠与芒果公园、南岸碧道等现代元素有机融合,既保留乡村特色,又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提升。东坑在典型村培育中展现的历史文化保护与空间优化利用相结合的理念,为沙田推动水乡特色乡村振兴提供了参考。

生态治理的系统思维。在东坑排灌站、农业园及荔枝公园等地,沙田代表团重点考察了防洪排涝工程与生态建设融合实践。东坑镇通过实施内河整治、绿美生态建设,将水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统筹推进,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良性互促格局。这种系统治理模式,对正推进河涌治理的沙田具有借鉴价值。

怎么学?

镇街互促的实践路径

此次考察活动中,双方主官表示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互学互鉴,共绘高质量发展蓝图。接下来,沙田镇可在三个层面加强与东坑协作互促,谋划发展新局。

产业互补强链条。两镇可围绕深化产业链协同共享发展机遇:沙田可利用港口物流优势,与东坑先进制造业形成供应链协作;东坑企业则可借助沙田临港经济拓展市场。双方可建立常态化供需对接机制,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上下游企业合作,共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经验互鉴促振兴。针对乡村振兴,沙田应重点关注东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创新机制。可借鉴“丁彭黄”片区开发经验,在保护疍家文化、龙舟文化等本土特色基础上,探索“文化+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新的“城市IP”,带动城市消费力的提升。同时,双方还可建立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共享平台,定期交流规划编制、运营管理等方面实践成果,推动“百千万工程”建设的质效。

经验互通优治理在生态治理领域,两镇聚焦创新做法与实践进行交流。东坑在生态修复、绿美建设等方面成果显著,生态基底极好的沙田镇可在美丽乡村建设、河湖保护、绿色发展等层面积极吸纳东坑经验,持续擦亮绿美沙田底色。

为何学?

湾区镇域发展的最新逻辑

从智能工厂到古村新貌,从治水工程到生态公园,这场跨越40多公里的考察,丈量出东莞市镇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图景。

此次考察背后,折射出东莞镇街发展的三个关键命题:

其一,破解资源约束的创新突围面对土地开发强度趋近极限的现实,东坑通过“空间再造、产业成链”提升亩均效益,沙田则依托港口优势发展临港经济,两镇经验表明:镇域高质量发展需立足禀赋,在特色化、集约化发展中开辟新空间。

其二,把握城乡融合的转型机遇。东坑“丁彭黄”片区连片统筹开发的成功实践,验证了乡村振兴并非城市化的对立面。保留乡村肌理的同时导入现代产业要素,这种“活化更新”路径,为湾区城镇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可行方案。

其三,践行协作发展的时代要求。在东莞市大力推进“融深、向湾”战略的背景下,镇街“单兵作战”模式已显局限。沙田主动走出去与东坑的互动,展现了跨区域产业协作、经验共享的可能性。通过建立经验交流和衔接乃至政策协同的协作机制,有望形成“1+1>2”的聚合效应。

南方+记者 何明强

【作者】 何明强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