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实时讯息

沃野育“芯”机|连南三江擘画种业振兴新图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9:16:00    

种业既是粮食安全的“芯片”,也是绿色转型的引擎。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近年紧跟国家种业振兴的时代脉搏,将种业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引擎和核心支撑,通过整合土地资源、驱动种业科技创新、建设高标准基地等多管齐下的策略,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种业培育的“芯”地,为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推动乡村振兴画卷铺展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连南三江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种业培育“芯”地。

种业培育基地的秧苗。

破土新生机

土地整合孕育种业“芯”动能

三江镇深谙“种子是农业芯片”的硬道理。近年来,该镇联合各方力量多次深入实地调研,精心绘制“芯”地建设的宏伟蓝图,将连南瑶族自治县现代化种业基地项目纳入《三江镇2024年重点项目》,构建起“党委领航、政府掌舵、部门协同、企业冲锋、社会助力”的种业发展良好生态。

土地整合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激活要素的化学反应。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禀赋,三江镇将分散的“巴掌田”聚成连片“聚宝盆”,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三级联动机制,成功流转千亩沃土,以“攥指成拳”之势破解土地困局,为种业“芯片”安装强劲载体,在瑶山深处奏响种业振兴进行曲。

促进企业合作,聚沙成塔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牵线搭桥促成有关运营方达成土地转租协议,将城西村委会、东和村委会约1000亩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流转,为规模化种植搭建广阔舞台。

优化农田布局,精打细算提升效率。重新规划农田,拆除冗余的田埂、沟渠,化零为整,将小田块合并为大田块。同时,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完善灌溉与排水设施,让土地利用效率和机械化作业水平实现双提升。

保障村民权益,稳扎稳打推进流转。镇村两级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通过广泛宣传、政策引导和利益协调,织密村民合法权益“保护网”。如城西村通过入户讲解、签订规范合同等方式,完成100亩土地流转,为种业中心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智种向未来

科技赋能锻造种业“硬核”

当科技之光遇见瑶乡沃土,当传统农耕碰撞现代智慧,三江镇正在用好科技赋能锻造种业“硬核”。

一方面,为打破种源依赖外地的困局,三江镇加大种业研发投入,以科技创新为种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深化产学研合作,借智借力攻克难关。依托“3 + 1”结对帮扶机制,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携手并肩,汇聚科研智慧开展联合攻关。聚焦本地特色农作物(如水稻、菜心、瑶药)和畜禽品种,培育适应性强、抗病性高、品质优良的新品种,让“藏粮于技”在三江大地落地生根。

加大资金投入,真金白银助力创新。积极争取上级专项经费支持种业研发,并确保资金规模逐年递增。通过技术创新,培育出成本更低、产量更高的品种,实现有限资源上的高产高效,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另一方面,创新“种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集科研种植、科普研学、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现代种业综合体,形成“一粒种子、一个产业、一条链条”的良性生态。

科学规划布局,运筹帷幄谋篇布局。根据地理位置和作物生长特性,合理设计种业基地的空间布局。通过制定科学方案,明确生产、观光、交通等动线,实现科研、生产、展示一体化,打造种业发展的“智慧大脑”。

完善基础设施,固基强本提升能力。该镇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完善灌溉、排水、电力等配套设施,增强基地的抗灾能力和生产能力。同时,搭建现代化种植大棚,重点发展水稻、菜心、瑶药等特色作物,实现科研种植一体化,为种业发展筑牢“硬件根基”。

推动产业融合,跨界联动激发活力。在保障生产的基础上,融入观光学习功能,促进农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吸引农户和投资者参与,形成“产学研用”良性循环,让种业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未来,三江镇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举措,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努力打造现代农业种业培育的“芯”地,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南方+记者 黄津

通讯员 范舒豪 罗婷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黄津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