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实时讯息

反内卷的前提是反垄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02:06:00    

文 张荣旺

近年来,“内卷”一词频繁出现在经济与社会讨论中。从企业间的低价厮杀到劳动者的无效内耗,从产能过剩的同质化竞争到创新动能的持续衰减,内卷化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顽疾。然而,若仅将目光局限于反内卷本身,无异于治标不治本。究其根源,内卷是市场机制失灵的具体表现,而垄断行为则是这一失灵行为的催化剂。

垄断行为通过扭曲市场竞争规则,挤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迫使市场陷入低水平重复竞争的泥潭。因此,反内卷必须先反垄断。

首先,垄断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在缺乏有效竞争的市场中,少数企业或机构占据主导地位,通过控制资源、价格和市场准入,限制了新进入者的机会。这种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导致垄断性企业不再依靠创新和提高效率来竞争,而是通过维持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其他企业则只能通过内卷式的同质化竞争来维持生存。不受制约的垄断优势直接刺激了各个行业企业竞争的模式,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依靠大举“烧钱”谋垄断的竞争模式愈演愈烈。正如光伏和风电产业中,部分企业通过低价倾销排挤竞争对手,形成了恶性的内卷式竞争,最终个别企业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垄断抑制了创新动力。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以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然而,在垄断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丢失了创新动力。例如,平台经济领域的“二选一”行为曾直接扼杀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迫使行业陷入“强者愈强、弱者消亡”的恶性循环。当市场增量被垄断者瓜分殆尽,剩余参与者只能在存量中争夺“残羹冷炙”,价格战、同质化竞争成为唯一选择。2024年,汽车行业因价格战导致利润下滑8%,光伏行业因产能过剩陷入亏损,便是典型例证。

最后,垄断还导致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资源倾向于流向垄断企业,而那些更具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初创企业或中小企业却因缺乏资源支持而难以发展。这种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不仅抑制了经济的活力,也加剧了社会资源的分化。

当前,社会对反内卷已经形成共识,但对内卷背后的垄断因素还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事实上垄断与内卷一直在相互促进,并形成了恶性循环。垄断限制了竞争和创新,为内卷提供了土壤;而内卷又进一步强化了垄断,削弱了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因此,反内卷必须从源头抓起,要旗帜鲜明地反垄断。政府需要加大对垄断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执行《反垄断法》,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价格操纵和排除竞争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同时,要推进公平竞争政策的执行,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此外,鼓励行业协会发挥自律作用,制定合理的行业标准和竞争规则,引导企业良性竞争。

只有反垄断,才能打破桎梏,重构市场秩序。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强反垄断监管,打破市场壁垒,促进公平竞争,防止垄断的形成和扩大;需要企业家们建立鼓励创新和投资容错的机制,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差异化竞争,避免低水平重复竞争;需要社会整体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合理流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强市场活力。

目前,我国《反垄断法》的修订及配套司法解释已经出台,这为遏制垄断行为提供了明确依据。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细化平台经济领域裁判规则,明确数据权益边界,遏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市场监管总局对燃气、水务等民生领域垄断案件的查处,则直接降低了公众生活成本,缓解了企业负担。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反垄断法》实施细则,尤其在数据、算法等新兴领域明确行为边界。最高法民三庭庭长林广海就提出,应完善行政执法与司法审判的协同机制,形成反垄断合力。

此外,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也需要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杜绝行政垄断。浙江省就通过“省域公平竞争先行先试改革”,清理妨碍统一市场的政策,为全国提供了样板。

当然,反垄断并非打压企业,而是通过规范市场行为,释放竞争活力,为创新开辟空间。可以说,反垄断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公平竞争激发创新。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张连起所言,企业需从“争夺存量”转向“创造增量”,而创新的前提是破除对资源的垄断。

总体看,内卷是市场调节失灵的产物,而垄断则是这一失灵的放大器。唯有通过反垄断重塑市场规则,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越努力越贬值”的怪圈。当前,中国正处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反垄断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社会议题。只有让市场回归公平竞争的初心,才能激发亿万主体的创新活力,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