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实时讯息

汽车圈付款革命:应付账期砍到60天,产业链咋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1 11:01:00    

最近汽车圈迎来大动作:多家车企集体将应付账款周期缩短至60天。要知道此前不少企业拖欠供应商货款长达170多天,甚至超过200天。这场从“拖拖拉拉”到“爽快结账”的转变,背后藏着产业链资金管理的深层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宋华教授指出,这不仅是企业响应政策的被动调整,更是重构产业链商业文明的关键一步。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务部市场调控专家库专家,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


缩短账期:行业自救与规则重塑


“这既是对《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响应,也是行业在社会舆论压力下的自我革新。”宋华直击本质。数据显示,全球汽车行业平均应付账期为45-62天,而我国部分企业曾长达半年。“若不刀刃向内改革,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将无从谈起。”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大型车企过去长期凭借产业链优势对中小供应商进行一定程度的利润空间压缩:恶意压价、转嫁研发成本、拒绝确认账款等行为,早已成为阻碍产业健康发展的“顽疾”。宋华指出。


协同现金流:从“零和博弈”到“全局共赢”


传统现金流管理追求“自家应收账款越快收回越好,应付账款越久拖延越好”,却忽视了供应链的整体性。宋华提出的“协同现金流量周期”颠覆这一逻辑——企业拖供应商的钱,最终会导致供应商成本上升,反噬自身竞争力,这是典型的零和思维。


2024年数据印证这一困境:中小企业现金流周期虽从141天降至128天,但应收账款和存货周期却逆势延长,本质是更多企业加入“拖欠大军”。协同模式强调上下游协作降库存、通资金,例如车企与供应商共摊研发成本,通过供应链金融优化资金流转,让产业链从“抢蛋糕”变为“做大蛋糕”。


产业链三大痛点:中小供应商的生存困境


“从协同现金流量周期的角度来看,众多行业或企业所面临的挑战,表面上看似是应付账款周期的延长,但实质上可归结为三个核心问题。”宋华提出。


首先是恶意压价与成本转嫁。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在交易价格上利用其产业地位,恶意压价;或者恶意转嫁成本,要求供应商承担本应由企业负担的研发、测试、模具开发等成本(开发费)。


其次是拒绝确权。更隐蔽的伤害是“不确权”套路:供应商交货后,下游企业拒绝签署确认单,导致前者无法通过应收账款融资。


最后是金融垄断。部分车企故意延长账期以维持自身资金流动性,同时强制供应商通过旗下保理公司融资,收取高额利息。名为供应链金融,实为利用垄断地位盘剥中小企业。


破局关键:重构产业链商业规则


破局需要建立行业价格自律机制,福特汽车通过筛选优质供应商并主动缩短账期,换取更优供货条件的实践颇具启示。


对此,宋华建议应制定行业平均价格指数,防止大企业恶意压价,确保供应商合理盈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同时要强化确权监管与信息披露,不少车企海外业务严格遵守相关规则,但在国内市场却存在一些不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必须用政策刚性约束,下一步需强制企业披露应付账期数据,引入社会监督。此外,打破车企金融垄断,需引入第三方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打通交易数据,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政策组合拳:构建长效治理机制


在制度建设方面,政策层面正打出组合拳以构建长效治理机制。但宋华认为,制度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同推进。


首先,应构建一个高效、统一且具有弹性的政策协同机制,这不仅是实现政策落地见效的关键,更是形成治理合力、提升制度效能的重要保障。其次,迫切需要迅速构建一个涵盖各行业的现金流量周期和应收应付状况的报告体系或指数体系,以打造一个具有广泛性、透明度和引导力的社会监督机制。最后,应加强数字化信用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要推动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合规、高效的供应链金融活动,亟须加快相关基础性工作的推进与系统化布局。


需要强调的是,若大企业仍固守“薅羊毛”思维,即便账期砍至30天,产业链也脱“表面优化、深层积弊”的困局。这场付款革命能否从“跟风行动”变为“制度革新”,关键在于规则落地的深度与力度。




图片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王璐
编辑:段嘉希
邮箱:fnweb@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