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实时讯息

为空气赛跑|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8 04:45:00    

2025年8月22日,北京,蓝天白云映衬奥林匹克塔。视觉中国|图

马军至今还记得,几年前在同一个会场参加活动时的情景——窗外那栋漂亮的建筑,笼罩在一片灰蒙蒙之中。但在2025年9月4日,窗外是另一番景象,蓝天白云重新成为北京的主题色。

这片清澈的蓝天,是中国过去十余年大气治理的缩影。作为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发现,过去多年在“蔚蓝地图”平台上,蓝天正替代雾霾,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基调。北京的PM2.5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4年的30.5微克/立方米,成为被联合国点赞的“北京奇迹”。

然而,对全球来说,空气污染仍是当今最大的环境健康风险,也是全球第二大致死风险因素。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数据,全球99%的人口呼吸着受污染的空气。2021年,空气污染造成了约810万人过早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数的八分之一,其中包括超过70万名五岁以下的儿童。

2025年9月7日是第六个“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今年的主题是“为空气赛跑”(Racing for Air)。这个主题本身蕴含着一种紧迫感——我们在与时间赛跑,与一个看不见的敌人赛跑。

这场“为空气赛跑”的终点,不仅关乎每一次呼吸的质量,更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紧密相连。随着2025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三十次缔约方会议(COP30)即将在巴西贝伦举行,如何将公众健康议题置于气候行动当中,以及如何在能源转型中实现社会公平,正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看不见的杀手”

空气污染是一个“看不见的杀手”。

联合国网站数据显示,约三分之一的中风、慢性呼吸道疾病和肺癌死亡,以及四分之一的心脏病死亡,都与这些污染物有关。死亡案例中近90%是非传染性慢病,如心脏病、中风、糖尿病、肺癌和慢阻肺。

尽管中国的空气治理在过去十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场关乎人类健康的赛跑远未到终点。马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虽然北京的空气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全国的PM2.5平均值距离WHO的指导值仍有很大差距,大约是其6倍。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而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标准是5微克/立方米。

他还谈到,当一些主要污染源得到控制后,也面临着更复杂的挑战。例如,多种污染物在阳光下发生反应,会产生地面臭氧,而地面臭氧是哮喘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致病因素。这意味着未来的大气治理,需要更精细化的科学支撑和更协同的区域联防联控。

据世界卫生组织网站,WHO欧洲区的数据显示,尽管过去十年该区域PM2.5水平普遍下降,但整个区域每年仍有超过70万人的死亡与空气污染有关(其中约57万人死于室外空气污染,15.4万人死于室内空气污染)。并且,这种负担的分布极不均衡,对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弱势群体影响尤为严重。

WHO驻华代表处国家项目官员姜晓朋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的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设定能够保护人类健康的空气质量导则;监测和评估全球空气质量及其健康影响;推动全球卫生议程,将空气污染与健康纳入其中;开发工具和指南,帮助各国将行动落到实处。

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是,在2025年的世界卫生大会上,会员国通过一项决议,采纳到2040年将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影响减半的自愿性目标。这项决议为全球行动提供了政治承诺和行动力。

将健康置于中心,也符合经济学的逻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指出,若立即采取行动,到2050年全球因空气污染导致的农作物损失可减半;而减少甲烷等短期气候污染物,不仅能立刻改善当地居民健康,还能节省40亿至330亿美元的成本。

2025年7月底,全球气候与健康大会在巴西举行,在这场大会上,由WHO 牵头的《贝伦健康行动计划》草案诞生,成果将为COP30提供核心支持。该草案提出了三大行动路线:加强气候相关的健康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以证据为基础的政策策略并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健康领域的创新与生产,建设有气候韧性的卫生系统。

不让一个人在转型中掉队

为了守护这片蓝天,社会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而这些代价,又该由谁来承担?这便是“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的核心。

“公正转型问题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一些产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失业的问题。”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介绍,直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谈判,这一概念才首次进入气候变化领域,人们开始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产业工人失业问题。

在随后二十多年里,“公正转型”的内涵不断扩展。最初它主要指劳动力的公正转型,到了2022年沙姆沙伊赫气候大会,它已成为独立的议题,扩展到能源、社会经济等其他方面。其关键原则,正如历次联合国气候大会决议中所强调的——“不让一个人掉队”。

全球向绿色经济转型,正催生着巨大的机遇。国际劳工组织(ILO)估计,落实《巴黎协定》到2030年可在全球净增约1800万个绿色就业岗位。领英在《2024全球绿色技能报告》中预计,到2030年,五分之一的工作岗位将缺乏必要的绿色人才。要填补人才缺口,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育、培训和再就业帮扶体系,以应对转型带来的挑战。(参见南方周末2024年11月13日报道《欢迎“绿领”》)

这一全球性的挑战,在中国显得尤为紧迫和复杂。陈迎提到,煤炭至今仍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据半壁江山,超过60%的电力依然是煤电。煤炭相关从业人员规模庞大,许多城市“因煤而生”,整个产业链维系着大量人口的生计。

这意味着,中国的“双碳”之路必然伴随着能源结构调整。

如何化解这一难题?实际上,虽然“公正转型”是一个外来词,但其理念在中国并不陌生。陈迎认为,中国在过去的国企改革、化解过剩产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实践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类公正转型”的经验,虽然没有使用这个专业词语,但很多工作与公正转型的思想一致。她在对西班牙和波兰的考察中看到,一些关闭的煤矿被改造为博物馆、旅游打卡点、创意空间甚至光伏储能基地,为当地社区带来了新的生机。

然而,无论是社区自救还是国家规划,公正转型都离不开资金保障,而这恰恰是其中最脆弱的一环。由发达国家承诺出资帮助发展中国家退煤的“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JETP),就遭遇了挫折。2025年,美国完全退出了这一伙伴计划,承诺的资金打了水漂。外来资金大幅度退出,印尼最新的电力规划也出现退坡,大幅度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目标,转向扩张煤电。

正因如此,公正转型已成为气候谈判桌上无法回避的焦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秘书处已将“公正转型”列入COP30议题分类之一。“公正转型问题以前在气候谈判中只是应对措施议题下的一个小议题,而现在成了独立的议题,受到全球高度关注,也将在COP30得到重点关注。”陈迎说。

她认为,各国可能会在COP30上就公正转型的工作方案达成更具体的共识,尤其是在如何将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工具、如何建立有效的资金机制,以及如何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值得期待。

南方周末记者 宋炳晨

责编 崔慧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