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实时讯息

祠堂变身“和事厅”!泉州这个“银发天团”让30年纠纷握手言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2 10:47:00    

在洪濑镇金山祠堂“和为贵”的匾额下,宗亲调解员展开泛黄的明代族谱。当族谱上的墨迹与现代产权图重合时,纠缠30余年的两家人终于握手言和。

这是泉州首个宗亲调解组织——洪濑镇开闽(四都)宗亲调解室的成果之一。成立仅一年多的这支以60岁以上乡贤为主力的队伍,巧妙运用祖训、族谱与乡情,高效化解30余起纠纷,让千年宗祠文化焕发治理新活力。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邱丰 王耿华 实习生 张思棋 文/图

调解室成员们召开工作研讨会

祠堂“和事佬” 用祖训劝出“邻里巷”

步入南安市洪濑镇跃进村的金山祠堂,古色古香的厅堂内,玻璃展柜里陈列着斑驳的明代族谱。化解某巷道纠纷时,宗亲调解员以祖训“包容传家”劝导双方各让1米,最终共修成一条5米宽的道路,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洪濑镇开闽(四都)宗亲调解室成立一年多来,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30多起,开展祠堂调解50多场次,并带动南安市新建了4家同类调解室。大多数纠纷能在7至10天内调解成功,甚至创下“上午受理、中午调解、下午履约”的“洪濑速度”。

“目前调解室受理的纠纷主要涉及邻里关系、山林权属、宅基地、劳资等方面。”洪濑司法所所长林志谦介绍道。福林村曾有一桩纠缠30余年的土地权属纠纷,村民王某瑜与其堂兄因0.3亩土地产生纠纷,自1989年起历经三代人三次诉讼仍未解决。

为厘清事实,调解员搬出明代族谱,泛黄的纸页清晰标注着用地变迁轨迹;同时启动档案比对,辅以乡贤口述佐证。当族谱墨迹与现代产权图重合,两家人终于握手言和。“看着先祖亲手划定的地界,突然觉得争这些没意思”,王某瑜感慨道。

组建“调解团” 用乡音唤醒“情与理”

“四都”是洪濑镇5个行政村的旧称,居民多为王氏宗亲。面对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矛盾,南安市人大代表、洪濑四都王氏宗亲联谊会会长王灿裕提议成立宗亲调解室。

围坐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受访者供图)

经洪濑镇人民政府批准,洪濑镇开闽(四都)宗亲调解室于2024年5月31日成立。洪濑司法所邀请熟悉当地文化风俗的乡贤组成“银发调解天团”,成员涵盖宗亲会负责人、退休村干部等。

“成立之初调解室有16名调解员,均为‘四都’的王氏宗亲。后吸纳周边乡镇能人,队伍扩大到25人。”调解室主任王灿裕介绍,“这25名调解员中,60岁以上的成员占比超过一半,平均年龄约55岁。他们大多是退休村干部、宗亲会负责人或侨领,在村民中公信力强,说话大家愿意听。”

75岁的王振团是宗亲调解室里年龄最大的成员,曾为都心村服务了30余年。调解室成立后,王振团毫不犹豫地加入,成为首批调解员。乡贤们常常用闽南俗谚“兄弟同心,田涂变黄金”唤醒当事人情谊,促成态度转变。

乡村“奉献者” 用真情化解纠纷事

洪濑这座千年商贸古镇,蕴藏着深厚的宗祠文化。洪濑宗亲调解模式利用闽南文化中的“家族情谊”,实现了“三个转化”:物理空间转化为治理场域、祖先崇拜转化为规则敬畏、血缘关系转化为责任共同体,以此解决社会治理现代化问题。

宗亲调解室成员进行实地走访

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并非所有问题都能轻易解决。“有的时候,矛盾双方积怨颇深,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调解。有个说法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队员们寻找这把钥匙,可能需要好几个月。”林志谦深有感触地说。为了解决宗亲矛盾,王灿裕和调解员们的足迹遍布“四都”的各个角落,争议现场、宗亲调解室、祠堂、当事人家中、自己家中,都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调解是个‘嘴皮功夫’,有时候要把事情说通,可能要和双方聊到深夜一两点。”王灿裕笑着说,虽然辛苦,但看到矛盾化解,心里就充满了成就感。

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调解员们还通过建立“乡贤回访制”的方式“导之以行”。在这种机制的保障下,7起邻里纠纷完成100%主动履约,积案实现“零复发”。

“政策讲透了,乡情谈够了,矛盾自然就解了。”老调解员王某川总结道。洪濑镇开闽(四都)宗亲调解室这种“留得住乡愁、守得住和谐”的基层治理模式,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穿上闽南宗亲文化的新衣,也为其他地区的乡土治理提供了模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