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实时讯息

听·见丨 “精神村民”占领朋友圈,年轻人为何爱“村游”?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2:30:00    

清明小长假,许多人的朋友圈被“村游记”占领。

茶园里,山野间、水库旁、小巷中……乡村“长”满了打扮时尚的“打卡者”,乡村公路上满是骑行的年轻人,民宿院落里笑声此起彼伏,“村咖”店的咖啡机“根本停不下来”……

为什么“村游”在年轻人的圈子里火了?

从快节奏的生活中“逃离”,短暂当几天“精神村民”,未尝不是都市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智慧。这几年,“公园20分钟效应”成为“打工人”的精神氧吧,菜市场被重新定义为“治愈空间”,徒步、登山成为休息日的“解压阀”,年轻人早已跳脱出传统旅游的框架,转而追求更解压的精神栖息地。清明三天小长假,去寻找“诗和远方”有点局促,轰轰烈烈的“特种兵式”旅游有点疲惫,离工作地不远处的乡村“微度假”则恰恰好。来到完全不同的环境,看看山水田园的风光,尝尝乡村特色“土菜”,试试田间播种或采摘,或者仅仅是放放空、发发呆,都能感受到独特的松弛和惬意。

都市青年选择“村游”,更像是对于“时尚感”的新追求。乡村的时尚感从何而来?也许是“李子柒”等一批博主“火出圈”的东方美学,构建起都市青年对于“归园田居”的集体想象;也许是《向往的生活》《种地吧》等一批广受欢迎的“乡村慢综艺”,让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的酸甜苦辣深深感染着屏幕前的受众,让更多年轻人沉浸式体验乡土中国的风情和乡村发展的生机;也许是各类社交平台的话题传播,让“村晚”“村超”“村BA”频上热搜,许多鲜为人知的“宝藏村庄”成了“网红”,收藏、点赞的流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客流量。

政策给力,乡村争气,乡村更年轻、更方便、更好玩了。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更健全,公共服务更到位,村庄的“颜值”“品质”不断提升;在要素保障、财政支持、金融信贷等政策支持下,不少有能力、有知识的年轻人奔赴乡村,发展起研学、民宿、文创等各类业态;江苏征集推出了56条“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春季精品线路”,为广大游客做了最强“村游攻略”……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正转化为可感知的“村游”体验。

数字为证:2025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为7.07亿,同比增长8.9%。年轻人“用脚投票”选择“村游”,小长假也成了检验乡村发展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乡村很火也很美,但在乡村大“火”的同时,也要看到,“村游”仍然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一些乡村休闲农业项目雷同,缺乏现代营销观念,市场定位不够明确,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足,过度开发导致环境受损,旅游服务质量有待专业化和规范化等。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方向性指导。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期待未来,更多乡村因地制宜找到发展“村游”的最优解,成为年轻人心中持续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李璞)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