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实时讯息

司美要彻底凉凉?减脂、增肌、口服…新一代减重药杀出重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16:58:00    

在刚刚结束的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年会上,各大减重药企巨头展开了激烈角逐。


这场交锋,正是近年来减重赛道热度飙升的集中体现。虽然行业还处于高速发展期,然而缺乏多条GLP-1药物管线的企业,已几乎难以在创新药企的竞争中立足。


除此以外,身处这一红海的竞争者,还达成了一个共识:减重药发展已进入瓶颈期。



以司美为代表的GLP-1受体激动剂,仍是当今全球减重领域的当红炸子鸡。今年5月,诺和诺德公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司美实现收入557.76亿丹麦克朗,折合约78.64亿美元,开年第一局便反超K药,登顶全球“药王”。


行业预测,2030年整个GLP-1减重药市场规模将超千亿美元。但细看这一现象级增量的背后,该领域的发展瓶颈已清晰浮现。


目前,GLP-1类药物减重效果正困囿20%-30%区间。在ADA年会期间,诺和诺德公布了新一代双靶点药物CagriSema的III期试验结果:平均减重最高达22.7%。虽这一数据略微高于替尔泊肽21%的减重效果,但仍未达到公司内部25%以及部分投资者27%的更高预期。


更为直观的是资本市场反应。尽管GLP-1类减重药物堪称“流量圣体”,但此次市场反应却稍显冷淡——公司股价在盘前交易中跌近4%。


同时,用药依从性也是一个大问题。据统计,约三分之二患者在开始使用GLP-1药物后一年内停药。主要原因包括误将体重平台期视为药物失效;难以耐受恶心等胃肠道副作用;停药后体重反弹显著,相关健康指标如血压、血糖亦会回升。


Nature刊登的研究还揭示了,用药者减掉的体重中近40%为肌肉,这种肌肉流失不仅降低基础代谢率,更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风险。


面对瓶颈,国内药企正从不同维度寻求突破。以肠道菌群调控为机制的新型减脂成果“肠倍轻”通过差异化定位切入市场,成为近期健康消费领域的新晋网红。


2025年618电商购物节期间,拿下J东、天M、抖快等多平台TOP1。屈臣氏、Lazada等海外渠道也因供不应求几度断货。这一成绩源于其核心成分AKK001菌株,平均减脂率高达16%。


与GLP-1类减重药物不同,“肠倍轻”的安全性和依从性更高。Nature发表的人体临床试验证实:连续12周补充AKK001的肥胖和超重志愿者,无一人出现不良反映。体重和体脂分别减少2.3kg、1.4kg;甘油三脂下降15.7%、胰岛素敏感性提升42.42%。


从公开资料来看,“肠倍轻”的用药方案仅仅是“每天口服两粒”,用户更容易坚持。京东商智数据也间接反映了其高依从性:该平台复购率达到70%以上,八成用户(30-55岁中年群体为主)会选择持续性购买。


同时,“肠胃功能改善”、“身体变轻盈”等现实转变,也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长期购买使用的意愿。就目前而言,这款微生物制剂尤其适用于GLP-1不耐受人群。


随着产品扩张至海外,并瓜分70%市场份额,欧美、荷兰、瑞士等企业已紧急与“肠倍轻”背后的专利机构和原料工厂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推动国际化落地。



当今的减重药市场,并非一家独秀。


与注射剂相当,提升用药便利性的口服小分子赛道同样竞争激烈。礼来的口服小分子候选药Orforglipron计划2025年底提交减重适应症申请,或将实现弯道超车。


再来就是减脂增肌疗法,现已成为减重领域研发的新热点。围绕靶向调节骨骼肌生长信号的激活素受体通路这一方向,多家企业正积极布局:Versanis从诺华引进ActRllA/B单抗Bimagrumab,接受该种药物治疗48周的患者,全身脂肪含量平均下降20.5%,肌肉质量同时增加3.6%。


来自美国的Scholar Rock的选择性肌肉抑制素激活阻断抗体Apitegromba,在联合替尔泊肽治疗肥胖2期的研究中也保留了54.9%的去脂体重;国内来凯医药Act RIIA单克隆抗体也正逐步落实减脂保肌,预计将和GLP-1联用。


在异常拥挤的减重药物研发赛道,各方都在全力竞争下一代领导者的地位。然而,仅凭亮眼的临床数据或资本市场的追捧就能奠定胜局的时代已然过去。


行业共识认为:只有应用后所展现出的真实疗效和市场接受度才是未来减重药王者的印证。

相关文章